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張洽棠
近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發布了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袁海霞表示,從2020年下半年以來的信用風險演變趨勢來看,整體信用風險呈現一定程度加快釋放的趨勢,同債務違約的邏輯一致:宏觀上,在債務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下,一方面杠桿率快速攀升,但在經濟下行周期下經濟增長對債務本息覆蓋能力趨弱。微觀上,實際經濟主體隨著經濟下行,財務及現金流對債務覆蓋能力弱化,疊加融資環境變化,企業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 2020年下半年,隨著寬信用政策的邊際收緊,企業再融資壓力進一步加大。袁海霞表示,反映在經濟運行中就是原來一些對沖性融資行為和投資性融資行為轉化為旁氏融資行為,越來越多的旁氏融資出現就不可避免地帶來違約的發生以及信用風險的加快暴露。 袁海霞表示,從影響信用風險加快釋放的原因來講,主要有4點:第一,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宏觀杠桿率進一步攀升,債務風險處于高位。目前我國債務總量占全球債務比重接近20%,在新興市場國家中占比超過60%,整體杠桿率處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前列。第二,債務結構對應到前端的融資結構失衡,尤其是債券市場融資結構的失衡也是一大重要原因。債券市場中新增融資向國企和頭部企業集中,導致實際經濟中出現寬信用和融資難并存的局面。第三,整體信用債市場定價也存在一定結構性扭曲。發行成本和風險溢價的差異說明了在長期隱性兜底預期下,債券市場上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待遇存在差異,各類企業融資難度也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債券市場融資功能大于它的資源配置功能。第四,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水平的差異導致對轄區內企業支持能力和支持意愿的分化,這也是當前信用風險加快釋放的重要原因。 袁海霞對轉向穩杠桿中信用趨勢展望及風險防范進行了分析。中央經濟會議強調宏觀政策以穩杠桿為主。2020年下半年以來,多次會議表明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的化解和增量風險的防范,處理好恢復經濟增長和防范風險的關系。同時,不搞大水漫灌,盡可能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連續性。 對于信用風險而言,袁海霞表示,融資力度和信用環境相對2020年邊際收緊,整體信用風險可能將進一步上揚,并且分化會進一步加劇。信用債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行業包括基礎設施投融資行業、房地產行業和煤炭行業,尤其是尾部和中小企業的風險需要進一步關注。除了這些重點行業外,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也比較明顯。隨著債務規模進一步攀升,未來3年將迎來地方政府債券債務償付規模的高峰期。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債務合理的滾動途徑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更多依托于項目收益專項債。 在新的發展格局下,對于存量債務的化解和增量債務風險防范,袁海霞表示,從內循環角度可以有4方面作為:一是延續嚴格實施中央經濟會議的定調,宏觀政策不急轉彎,加強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性。二是要擺正觀念,隨著我國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未來債券市場風險釋放將成為常態,需引導風險有序釋放。三是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債券市場韌性。采取有效的逆周期調解措施,平滑債券發行結構的分化,增強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同時對債券市場各方參與的主體中有違法違規的行為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和處罰,增強投資人信心。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前的高收益債市場,為民營企業和低評級企業發行債券提供支持。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債券市場的基礎性制度,法治化、市場化、透明化地推進債券違約的處置,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