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白雪 張自芳
南平市順昌縣地處福建省西北部、閩江上游富屯溪和金溪交匯處,全縣林業用地占國土面積的83.3%,森林覆蓋率80.5%,林木蓄積量1758萬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1億株,有杉木林108萬畝、竹林66萬畝,是全國首個“中國杉木之鄉”和首批“中國竹子之鄉”之一,還是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針對集體林改分山到戶后森林資源碎片化、分散化、單家獨戶經營缺技術、少資金和森林資源變現難等瓶頸問題,順昌縣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整體化輸出”模式,創新搭建了森林資源開發運營平臺,對碎片化森林資源進行集中收儲、整合、運營和開發,實現林木林地資源的多元化增值,有力推動了林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該縣立足林農從業意愿不斷集中林權,解決林權分散帶來的生產效率較低問題。森林資源運營平臺根據林農從業意愿,創新推出四種林權流轉方式。對此,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解釋說,有共同經營意愿的,以林業資產作價入股,林農變股東,共享發展收益;無力管理森林但不愿共同經營的,可將林業資產委托管理;有閑置林地的,可將林地進行租賃,獲取租金回報;希望轉產的,可一次性賣出林權,獲得轉產啟動資金。流轉后的森林資源通過平臺公司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有效提升經營效益,解決集體林改后農村第二輪分山難以及林權分散導致的效益低下等問題。據了解,截至目前,平臺公司已導入林木林地面積6.56萬畝,其中贖買商品林5.3萬畝,股份合作、林地租賃1.26萬畝,托管經營60畝,支付林農資金4.5億元。 創新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措施,解決森林質量不高的問題。上述負責人舉例說,比如順昌縣與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開展科研合作,杉木高世代種苗培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構建林業金融服務體系,解決林業資產變現難問題。林業資產的非標性、估值專業度高、處置不便等特點,降低了流動性、阻礙了金融資本進入。森林資源運營平臺構建了多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助力順昌林業發展。比如,用擔保公司打破流動難題,與南平市融橋擔保公司合股成立“福建省順昌縣綠昌林業融資擔保公司”,為“林業+”產業實體企業、個體林農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實現最高10倍放大倍數、基準利率放款,“生態銀行”與商業銀行按8承擔風險,已辦理擔保業務257筆,發放貸款2.13億元。 不斷豐富產業布局,解決林業產業結構單一問題。據上述負責人介紹,采取“龍頭企業+基地”模式,實現資源批量無縫導入產業項目,建設杉木林、油茶、毛竹、林下中藥、花卉苗木、森林康養等6個“基地”。采取森林資產“管理運營分離”模式,提升復合效益,將交通條件、生態環境等良好的林場、基地作為旅游休閑景區,把運營權整體出租給專業化市場運營公司,建設木質棧道、森林小屋等,開展商業運營。探索“社會化生態補償”模式,成功策劃并交易全省首筆林業碳匯15.55萬噸及全國首筆竹林碳匯11.94萬噸,突破單株碳匯方法學,搭建“一元碳匯”銷售平臺,認購碳匯量1081噸。 順昌自森林資源開發運營平臺建立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據上述負責人介紹,“搭建了資源向資產和資本轉化的平臺。”通過建立森林資源運營平臺,對零散的生態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并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運營商,從而將資源轉變成資產和資本,使生態產品有了價值實現的基礎和渠道。試點以來,平臺公司已導入林地面積6.36萬畝,盤活了大量分散的森林資源。與此同時,森林資源開發運營平臺的建立還提高了資源價值和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打通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渠道。
|